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三个字的,结果,酒意七八分,握笔的手有些浮,落笔一快,白纸上马上落下了一个大大的“雨”字,占了大半张纸。我们知道,灵隐寺的“灵”字,繁体字是“靈”“雨”字下面三个“口”一个“巫”这下不好了,上面大半张纸给“雨”字占去了,下面三个“口”与一个“巫”写不下了,这可如何是好?如要重新写一个,这皇上的脸往哪儿搁?皇上怎么会写错字的!多丢人啊!康熙皇帝的酒都惊醒了,一只手不住地捻他那撮山羊胡子,一只手握着笔,想不出挽救的办法来。围在旁边的官员们,明知道康熙皇帝下不了台,但谁也不敢明说,只得站在边上干着急。
这时,跟随康熙皇帝一起来的大学士高江村心里有了底,他先在自己的掌心里写了“雲林”两个字,装作去磨墨的样子,靠近康熙皇帝的身边,偷偷地对着康熙皇帝摊开手掌。康熙皇帝一看,心里大喜,真是救命活菩萨,赶快写下了“雲林禅寺”四个大字,将笔远远一掷,坐在旁边的躺椅上。
谛晖和尚过来一看,心头起了疑云:不对呀,怎么把“灵隐寺”写成“云林禅寺”了?这不是给别人写嘛!他也不作多想,问皇帝说:“皇上,我们这里叫‘灵隐寺’,不叫‘云林禅寺’,是不是皇上落错笔了?”
这时,杭州知府一看老和尚不看风云乱说话,便大喝一声:“大胆!”
谛晖不知何故,明明是皇上题错了字,知府大人怎么会对他介凶的?便问:“知府大人,你是骂我吗?”
“不是骂你骂谁!秃驴!”杭州知府大骂道。
谛晖和尚心里有气,但不便发作,只得闭了嘴,恭恭敬敬地站到一边去了。
康熙皇帝站起来,问官员们:“这地方天上有云,地上有林,你们说说看,叫它做‘云林寺’是不是比‘灵隐寺’要贴切形象?”
“皇上圣明!云林寺确实比灵隐寺好得多。”众官员说道。
谛晖明知“云林寺”比不上“灵隐寺”好,可它是皇上赐的名呀,岂敢怠慢,便吩咐手下马上把原来的匾额换下来,将“云林禅寺”四个雕刻好挂上去。
从此以后,灵隐寺天王殿前就挂着这块稀奇古怪的“云林禅寺”大匾额。挂是挂着了,可杭州人并不买康熙皇帝的帐,你挂你的“云林禅寺”我叫我的“灵隐寺”所以,知道云林禅寺的人不多,而“灵隐寺”不知道的人却很少。
传说总归是传说,带有夸张的成份。其实,皇帝到了某地,要对某个地名或寺名改动一下,岂非易事?如让他按原名题写一遍,显不出他的水平,他肯定要把原名改动一下,譬如杭州的“南屏晚钟”康熙皇帝就改成“南屏晓钟”;把“两峰插云”改为“双峰插云”;还把“麦曲院荷风”改为“曲院风荷”这么一改,无论从字面还是从意境及诵读声调来看,都比原来好多了。
同样的道理,康熙皇帝将“灵隐寺”改为“云林寺”并非像传说的那样,而是有意而为之。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冷泉亭记中赞美灵隐秀丽景色:“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里面就有“林木如云”的实物为衬托,道出了灵隐一地山谷幽僻,林木叠翠,岚气氤氲,绕绕缭缭,简直就是一幅“云林”图。
康熙皇帝将“灵隐寺”改为“云林禅寺”的用意何在,我们只凭主观猜测,认为他是看了白居易的冷泉亭记而得灵感的。然知祖父者莫若孙!康熙改“云林”的意思是出自杜甫的诗句。康熙皇帝的孙子,也就是乾隆皇帝于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驾幸灵隐寺时,写了一首驻跸轩诗:
灵隐易云林,奎章岁月深。
名从工部借,诗意考功吟。
讵必频庚韵,那无一写心。
偷闲成五字,佳境向前寻。
诗中的“工部”即唐诗人杜甫,他有题柏大兄弟山居室壁一诗:
叔父朱门贵,郎君玉树高。
山居清典籍,文雅涉风骚。
江汉终吾老,云林得尔曹。
哀弦绕白雪,未与俗人操。
这首诗颇有陶渊明之风,描述了柏大山居时超然于物外的脱俗之境。“江汉终吾老,云林得尔曹”远离尘嚣,与江汉云林为伍,终老而止。灵隐寺原为佛家清静之地,地处幽谷偏壤之所,云岚绕绕缭缭,林木夹道而立,古寺杂于中间,借用杜甫的诗句来合其寓意,是颇为恰当的。
毕竟是皇帝题的字“云林禅寺”或“云林寺”就沿了下来,寺志也从原先的灵隐寺志到了后来的云林寺志或云林寺续志。
那块康熙皇帝题的匾额“云林禅寺”至今仍挂在灵隐寺的天王殿上,其地位远没有“灵隐寺”来得高,但每每看到这块匾额,就会使人想起这座古刹曾经有过的荣耀与辉煌;让人想起与岁月一起走远的云林古风;让人想起与云林古风一起消失的“一个王朝的背影”;让人想起那个王朝背影前面的康熙皇帝,是如何在灵隐寺的钟声里喝酒吟诗,然后写下“云林禅寺”供后人评阅批点。
而此时此刻,我翻开云林寺志记载的那一页僧俗共同度过的美好片断,纸质已经发黄,那曾经的点点滴滴,历历如在目前,如同置身于一个远古的梦中,正是:五蕴山头云散后,大千沙界月长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