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人群关系的纽
带。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块土地上没少出现分分合合的现象,但文化上的一致性,是它每次最后都能走向统一的最重要的因素。
也许后人还不应该忽略,任何一个国家,更不要说大一统的国家,它必须在某些基本的东西上面,有着明确、统一的规制。度量衡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之一。如果一个地方的一斤是十两,另一个地方是十六两,那不仅不方便,更只会导致各地的冲突。
因此,规矩,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必不可少的。人们能够争论的,只是它们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而已。
但东弄的举措,并不是要复古,更不是准备采用什么后世的度量衡制度,因为咱们的大宋有它的标准,你只要整理一下就完全可以了。真正的关键,是这种制度要标准、要统一。这个时代在咱的努力下,以后说不定全世界都用咱们的宋制了,咱何必费事弄这个制或哪个制。
但他这样做的确也是为了配合朝廷的举措,或者说是为了他的战时经济政策。因为他已经下令在琼州和流求施行粮食的“统购统销”政策,你不将标准制度化或统一化,怎么,想让下面的人给你来个大斗进、小斗出?
这些事情其实都并不复杂,唯一令陆秀夫和赵与珞头痛点的是这个“统购统销”的价格问题。粮食的收购价格低了,“谷贱伤农”,而且现在行朝急需粮食。但高了吧,战争期间,行朝实在负担不起。陆秀夫和赵与珞反复商议之后,他们决定,按南宋后期丰年中的200--300文一斗米的价格中的300文一斗米的市价来定。因为陛下已经把币值给换了,这样算来,朝廷也并没有太吃亏。
(宋代的一石超过了75公斤,一石十斗,每斗基本上就是15斤,300文一斗米,每斤米合到了二十文。参照后世共和国开始施行的价格,大致也差不多。)
但东的打算是,他要不惜一切代价,从现在起,完全控制行朝的粮食价格,消除粮食价格的大幅波动,彻底安定人心。他告诉陆夫子和老赵,朝廷不仅要收购所有民间出售的粮食,而且以后在行朝控制的地方也要出售粮食,不能光买不卖。但这个出售的价格,每斗上限不得超过400文。不过朝廷暂时要严格规定,行朝的军民,每人每次,购买粮食不得超过两斗。
陆秀夫和赵与珞当时并没有反对这个举措,让他们比较顾虑的是小皇帝定下的售价,因为行朝在外收购的粮食,价格并不低。战乱、宋军的抢购等因素加在一起,粮食的价格在各地其实一直很高。这样,朝廷以陛下所定的价格出售粮食,实际上是吃亏的。
可是小皇帝十分坚决:“老师,赵大人,不要怕眼前吃亏,这亏不了多少时间,但它却能够安定人心,朝廷在将来必然会体会到其中的好处。”
陆夫子和老赵现在不仅有点各怀心思,而且还带些“懒”、或者说“疲”了的心态,算了,你就让这个小鬼头折腾吧。他们并不知道,这将是一个以后给哪个穿越者带来麻烦,同时在后世有很大争议的举措。
但是,为了对付日益上涨的外来粮食价格,哪个穿越者也使了损招。
凤宝在外面昂贵的风声传到琼州后,朝廷大臣们心痛不已,而随着来兑换的商人越来越多,他们更强烈要求提高兑换比率。不过这一次“闹事”的,是以老赵为首的户部官员。用老赵的话说:即使朝廷不能像外面那样过分,但把兑换提高到一两一个还是应该的吧?
可是小皇帝否决了这个提议。兄弟,如果全天下的银子被你过了一下后,有百分之二十被留下,你还要咋样?不能太过。
只是,既然大洋受追捧,那咱就应该挑挑肥,拣拣瘦。他告诉老赵:“赵大人,朝廷的政令朝令夕改,怕是在天下臣民面前不太好交代吧?但朕觉得,这个兑换银币,可以优先考虑那些送来粮食等朝廷急需物资的人。”
好么,用后世的话说,国营垄断,专营专卖,再加上彼此双方各有所需,你弄来的东西价格,必然就有得讨价还价了。
老赵和户部的官员顿开茅塞,他们立刻规定,凡是运粮食、布帛和铁器来的商人,凤宝的兑换不限。而其他的商人,对不起,暂不兑换。理由?当然是制作不易,数量有限。
只是这样一来,这个银币的买卖也等于是被垄断了,它的价格自然就居高不下,这就便宜了郑师爷和李将官。
苏刘义给李将官的牌子,数量其实是很少的,因为它只派发给了几个非常特殊的人。而郑师爷又绝对是个“大气”之人,在到琼州做生意之前,他也收集了一些图,但他不像开始的那些商人,还要卖给行朝。他告诉他的哪个吏兼管家,把这些直接送给行朝。他的吏忠实的执行了他的指令,但他也给这两人带来了更大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