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 五代军事 (2/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p;唐末兖州节度使朱瑾,“募骁勇数百人,点双雁于其颊,立为‘雁子都’”。朱温听说了,亦选数百人,别为一军,号为“落雁都”,针锋相对。
前蜀王建,置有亲骑军、威信都、决胜都、决云都。
李克用有“横冲都”,还有“义儿军”——唐末收养子成风,军阀选骁勇善战之辈,呼其为儿,以示宠幸,令其为己卖命。养子当上皇帝的,也非个案。
李存勖的亲军称“帐前银枪都”。
后梁魏博节度使杨师厚“专割财赋,置银枪效节军,凡数千人,皆选镝骁锐,纵恣豢养,复故时牙军之态”(《旧五代史·杨师厚传》)。魏博一镇的牙兵,甚至一度影响到人心向背与皇帝废立。
但,武夫为部下牙兵反噬也不在少数。
4、方镇兵
这里的方镇兵,指的是京师以外的,不受皇帝直接控制的武装力量。包括地位将帅的牙军、亲军及受节帅控制的外镇兵。
五代沿袭唐制,地方分州县两级,州兵一般由防御使、团练使、刺史或者节度使统帅。州长官或节度使设置亲军、牙军,以为私兵。外镇兵以治安防卫为其本职,是藩镇节帅控制管区的有力工具,这些军队的主将称为镇将,由节度使直接任命,甚至常常干涉地方民政,但也常常承担外出作战等军事任务。
后梁在一州或数州设置节度使,称为“某某军”,共任命50余名节度使,掌管辖区内的军、政、财大权,而州县无权干涉。方镇截留赋税、自辟官属、图谋作乱的现象,愈演愈烈。后唐、后晋、后汉大致相同。
但总的来说,五代时的藩镇实力,经过累朝削弱,实力越来越弱,至后周整顿禁军,募集骁勇之辈充实禁军,削减地方将帅干涉行政、民政权力,再禁藩镇私造兵器,才出现根本转变。
这是一种强干弱枝政策,在五代末年,地方藩镇已经无力与中央抗衡,这也为宋朝立国及扫灭诸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乡兵
五代有时还征集在乡丁壮为兵,是为乡兵。后晋开运元年(944)令诸道、州、府、县点集乡兵,规定7家税户共出1兵,兵杖器械共力营之,并以“武定军”为号,后改“天威军”,但因乡民不娴军旅,教阅无效,不久“放散”。与此同时,黄河沿岸乡民,也自备兵械,各随其乡,团结为社,以卫乡里。
南方吴国武义元年(919)征其乡兵,教习战守,称为“团结民兵”(《十国春秋·吴二》),但为时很短,其中也有强令出钱或缴纳实物代役的情况,这事实上是由一种兵役演变成为一种军赋。
南唐乡兵名目繁多,渔民组成的乡兵,称“凌波军”;赘婿、佣奴组成的叫“义勇军”;亡命徒、无赖组成的叫“自在军”。
6、军队的编制
军队主要是步兵,其次是马军(骑兵),江南地区也重视建置水军。五代时,战争频繁,军队体制混乱,一个都指挥使下少者数百人,多者近万人。至后周时,逐渐形成厢、军、营(指挥)、都的序列。其中:
都为100人,统兵官称为都头
营为基本单位,统兵官为指挥使,下辖5都,约500人,
军辖5营,统兵官为军都指挥使或都虞侯,又称军主,约2500人。
厢为最高建制单位,统兵官为军都指挥使下辖10军,又称厢主,约25000人。
但实际上,并不完全如此。
7、兵役制度
五代主要实行募兵制。凡招募士兵,“先度人才,次阅走跃,试瞻视,然后黵面,赐以缗钱、衣履而隶诸籍”(《宋史·兵志》)。为了标明隶属关系,防止逃亡,对应募士兵,“皆文其面,以记军号”(《资治通监》卷二六六),有的在其控制境内强迫差点。如幽州刘仁恭规定,凡男子年15岁以上,70岁以下,全黥“定霸都”(《旧五代史·刘守光传》)。士兵一旦刺面,终身受辱。此时期军法极严酷。后梁太祖曾规定:“凡将校有战没者,所部兵悉斩之,谓之拔队斩。”(《文献通考》卷一五二)为了笼络军心,有的帝王对骄兵悍将又十分姑息纵容。
五代时,除经常的庞大军费开支外,军将为驱使部下卖命,对士兵的赏赐很多。后汉高祖刘知远悉出后宫所有以劳军。养军耗费极大,相沿成习,成为各代的沉重负担。监于“百户农户,未能赡一甲士”,“府库蓄积,四方贡献,赡军之外,鲜有赢余”(《五代会要》卷十二),而军队骄悍,纪律松弛,打起仗来往往溃败等情况。
后周世宗柴荣决计整顿军队。于显德元年(954)在高平之战险遭失败后,先斩不战先溃的右军主将以下70余军吏,使“骄将惰卒始有所惧”(《资冶通监·后周纪二》);又选诸军精锐者升为上军,羸弱者予以遣散;还挑选各节度使属下的“骁勇之士”,“以为殿前诸班”,用以削弱地方兵权。“由是士卒精强,近代无比,征伐四方,所向皆捷”(《资治通监》卷二九二)。这也为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