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r />
这次的内部放映非常成功,两天后影片送到总局过审,还需要郑洞添在圈子里的影响力。
“这次多谢郑教授了。”散场后,林子轩致谢道。
“咱们说好的,出问题我来担着,有荣誉也是我的。”郑洞添笑着说道。
这就是玩笑话了,圈子里的人都知道片子是田状状拍的,就算拿到最佳导演奖什么的,明白的人都不会算在郑洞添的头上,那只是一种虚名。
以郑洞添此时的地位,不怎么在乎这种虚名,他更多的是一种对田状状的保护。
在电影圈子里,前辈对后辈的提携和帮助,这同样是华国电影的传统。
两人闲聊了几句,谈到了林晓玲。
郑洞添觉得林晓玲应该上完研究生再出来拍片子,那时候无论是对电影的理解和心智方面都趋于理性和成熟,能少走弯路。
现在的林晓玲还不太成熟,恐怕会遇到不少的挫折。
在京城电影学院,郑洞添是导演系研究生导师,让林晓玲上研究生就是他一句话的事儿。
郑洞添强调年轻导演要积累,有耐心,等待机会,不能盲目的就去拍片子,要清楚自己想拍什么,只是,他不太了解现在年轻人的心态。
没有多少人愿意在学校里学理论,有了点经验就想着找资金拍片子,在国际影坛上扬名。
时代不同了,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大家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咱们国内的女性导演不多,我觉得小林有这个潜力,能拍出好片子,你这个做哥哥可要多看着。”郑洞添交代道。
林晓玲自从拿了毕业证后开始弄她从香江带回来的素材,那些在香江采访的影像。
这部纪录片的场景囊括了香江大部分的旅游景点,采访的对象包括香江本地人,内地人,外国游客等等,看起来非常的不专业。
林晓玲没有告诉那位假扮记者的小导游问什么问题,小导游觉得好玩,问的话题很随性。
基本上是想到什么问什么,这就让纪录片看起来不同于传统的纪录片,带着活泼和俏皮。
林晓玲在其中夹杂着媒体对香江回归的新闻报道,还有各种娱乐小报。
有一张正是葛尤和林子轩被报道的报纸,从报纸上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各色人生。
她想反映的是回归前夕整个香江的状态,不是以一种政府的官方态度,而是私人的视角,和官方报道的角度有所不同。
林晓玲给这部纪录片起了个名字,叫做《下一站,香江》。
这是她一时兴起弄出来的东西,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制作剪辑,就当是给自己练手了。
林子轩看了觉得还算有意思,林晓玲在纪录片方面有才华,很会把握角度。
这部纪录片现在看来或许没什么,十年后再来看兴许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二十年后的话,林子轩觉得会成为很有意义的影像资料。
这就是纪录片的作用,不是给现在的人看的,而是留给后来者的一种纪念。(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