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稻受惠最多的当属于太湖周围,于是,就有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科考的‘誊录法’和‘糊名法’,也是由赵恒从上至下逐步推广,又一项千年创举,沿用至今。”
“历代皇帝礼佛崇道为求长生,可赵恒只为心安,为了那一纸盟约求心安。初时的庆幸过后,澶渊之盟成了他心底的一道魔障,身为中原正统,却要花钱买平安。”
“再加上有心人在耳边蛊惑引导,赵恒才会成为矛盾的综合体,我倒要看看,这个人到底是谁!所谓的天书到底是他自欺欺人,还是神道佛在隐在其中做祟!”
程伟几经周转,水陆交错并进,星夜兼程出了福建路,越往北越显盛世之相。
自前唐安史之乱起,历经二百五十年混乱的中原大地,迎来了难得的机遇与发展。
澶渊之盟过后,河北战事即告终止,再加上北宋初期的君臣重农不抑商,除了茶、盐、矿冶不许民间私营外,从不限制商品的流通环节。
于是,中原大地爆发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旺盛滋长,似乎要把失去的时光追回来,处处欣欣向荣。
此时的东京开封仰赖漕运供给,鱼米之乡江南路也就分外繁华,不仅豪商巨贾多如牛毛,赵恒的一首劝学诗更是催生了无数文人墨客、莘莘学子。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
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还有告诫百官的廉政七要:
一是清心,要平心待物,不为自己的喜怒爱憎而左右政事。
二是奉公,要公平正直,自身廉洁。
三是修德,要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
四是务实,要脚踏实地,不要贪图虚名。
五是明察,要勤于体察民情,不要苛税和刑罚不公正。
六是勤课,要勤于政事和农桑之务。
七是革弊,要努力革除各种弊端。
史称文武七条。
赵恒可能没有想到,这样的一首诗,加上他公平取士的理念,改变了华夏历史,也改变了华夏两千年的政治生态,门阀氏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衰落之势不可避免。这才出现了东华门外,榜下捉婿的千古美谈。
有了较为公平的竞争机会,中原政权重心逐渐南移的同时,大批南方学子北上,凭着过硬的学识,终于在朝堂之上有了立足之地。
另外一项南北之争,缓缓拉开序幕。
门阀氏族兴于汉,至魏晋攀至最高峰。
东晋时期,朝中重臣出自门阀氏族的比例几乎占75%,西晋、南朝和隋代的平均值接近74%,北魏、西魏和北周汉人高官出自门阀氏族的比例则超过了75%,东魏、北齐的比例则在60%左右。
唐朝前期,经过李世民的分化瓦解、李治的持续深入、武则天大刀阔斧,朝中重臣门阀氏族出身的比例逐渐降至56.4%,后期则为62.3%。
千年弊病,只因赵恒劝学二字,便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鲤鱼跳龙门,真正有了实现的机会。
十年寒窗苦读,三十为相,不再是虚无缥缈的梦想。
凭借宋制参知政事一职,越来越多的南人,步入北宋的权力中枢,政事堂。
赵匡胤所言“不用南人为相”,被赵恒扔到了天边,知枢密院事王钦若、三司使丁谓先后坐在宰相的替补席上,只差临门一脚。
南人不得为相的陈规陋习慢慢形同虚设,南方才子如过江之鲤,在宋朝政坛上纵横捭阖,为宋神宗与王安石变法打下坚实基础,也为日后的新旧党争(南北之争)埋下伏笔。
长达50年的南北轮替之中,耗尽了北宋最后一丝国力,直至蔡京把持朝政,把司马光为首的北人定性为奸党,新旧党争才宣告结束,北宋君臣也踏上了穷途末路。
而此时,王钦若和丁谓为报知遇之恩,阿谀顺旨,曲意奉承,刻意迎合,想赵恒之所想,急赵恒之所急。王钦若任泰山封禅经度制置使,挑起礼仪重担,丁谓则负责所有经费,为计度泰山路粮草使。
轰轰烈烈、空前绝后的封禅大典就此展开,这是一场没有输家的举国欢庆,人人有封赏,百姓安居乐业。
远在千里之外的北朝太后萧绰,彻底放下心中执念,赵恒以澶渊之盟作为封禅泰山的资本,绝不会允许任何人撕毁盟约。
她终于可以放心的去另外一个世界了。
她相信,自己的儿子耶律隆绪,会是一个好皇帝,不会比大宋天子赵恒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