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2003年的金秋十月,浙江省作协举办了首届浙江作家节,作家由此比别人多了一个节日。10月8日至15日,活动内容精彩纷呈,除了本省的作家外,来自全国各地当今走红的20多位作家也齐集于风雅钱塘,共度自己的节日。8日、9日两天的活动主要安排在杭州。10—14日“走进浙西”走进了那一片奇山怪水。15日回到杭州,举办了“文学与旅游大型研讨会”这次活动搞得非常成功,有感于此,随手将活动的一些片断记录下来,供日后打捞渐渐沉潜下去的记忆。
一、无我茶话
10月9日。杭州花圃。一场以“风雅西湖•文学杨堤•无我茶话”为主题的文学盛会,正在那儿举行。杭州花圃迎来了一场嘉会。在山水之间,在亭阁当中,一百个作家、一百个书画家、一百个印人、一百个琴人、一百个中外游客以及省市的重要官员会聚在花圃之内,品茗、听琴、观景、谈心。
斯时也,秋高气爽,和风惠畅。茶香于齿颊间弥漫开来;琴声于耳旁滑漾过去;景色入眼绿,友朋相对欢。这样的情景令人禁不住陷入一种虚幻与恍惚:这种场面应该出现在某一部文学作品中的某一页里面,或者出现在某一部电影里的某一个镜头之中。捧茶啜饮的当儿,一切尘世的俗虑连同茶儿喝下去了;而心头浮泛上来的全是纯净的如茶般的清幽之情。就在那些错落有致的平台上,围坐着一圈一圈的贵宾。茶楼小姐一个个生得清纯脱俗,跪于茶几前,和着乐曲,舞出工夫茶的美妙韵味来。端着那一小盏茶,再粗俗的人也会雅致起来,泯一小口茶水,慢慢地咽下,让茶香从喉间滑入,氤氲在肠腑之间。人人手中都持了一把扇子,或微微地摇着;或展开来细细地观赏着。扇子古朴典雅,扇一动,风生起。内心顿起风雅之意。
在尘俗里生活惯了,难免会沾染上一些粗俗之想。但一下子坐在那样“无我”的一场茶会里,人居然真的“无我”了起来。头顶上有蓝天白云;四周围有青山绿水;身旁边有良朋佳友;空气里流动着仙音美乐。这样的享受是不是奢侈了点?
古时有“曲水流觞”之佳话。我想那次活动的规模肯定不会比“无我茶话”来得大,人数也不会那么多。
无我茶会,不愧为“旷世盛典,湖山嘉会”!
“无我”茶会,茶会“无我”但愿一生“无我”如茶。
二、西湖论剑——文心琴胆
无我茶会结束时,日已西斜。晚风微拂之中,车在西湖边行走,有如被渐渐四合起来的暮色浮托着行走。晚饭之后,在杭州日报新大楼里,有一场“剑光刀影”美名叫做“西湖论剑”光听名字,颇有剑气箫声。仿佛那一场景是在某一部武侠小说里,那里聚集着各大掌门人。而其实,西湖论剑都均是当今著名的作家。一进会场,触入眼帘的是舞台上摆放着的各坛坛主的名字,从左至右分别是:陈忠实、呈仲祥、铁凝、莫言、李存葆、张平、张抗抗、鬼子。主持论剑的主席、副主席分别是高洪波与王旭烽。当主席宣布各坛坛主上场时,人们才得以看清坛主们的庐山真面目。坛主们各各坐定,看上去虽没有剑气箫声,但却有的是文心琴胆。书卷气、儒雅气扑眼而来。
陈忠实的脸颇具特征,虽说没有见过面,但在他的书里面早就看到过他的那张沧桑面孔了。现如今近距离地看着他,沧桑如故,但春风满面,想必是西湖的柔情把这位西北的作家给融化了;
呈仲祥第一次看到,不说话时看起来有些厚道,一旦说了话,便神采飞扬,浪花拍岸;
坐在第三位的是铁凝,也曾在她的书里见过她的玉照,如今一见面,果然不俗,姿容与气质俱佳,令人羡慕;高洪波介绍她时,用“艳照大地”来形容,不是虚语;
莫言,其名寂寂,人也默默,坐在台上,一张脸似笑非笑,闭着嘴,不太想说话的样子;
李存葆自己谦虚,说怕听众听不懂他的家乡话,主动坐到台下来当听众,放弃了坛主的权力,很有些可惜;
张平显得文气,一张白净脸孔,露着淡淡的笑容,看上去不太像写反腐题材的先锋,倒像是写散文的作家,此可谓人不可貌相呵;
张抗抗原就相熟,曾在一起喝过茶,见识过她的爽朗与大气,故这次看上去分外亲切;
最末位坐着鬼子,此人最年轻,留一头长发,穿牛仔服装,斜坐着在那里,将左腿架于右腿之上,坐相有些不羁,说起普通话来,有些迟涩之感,他自己也承认了,视说汉语为畏途,好在他所说的意思,我们都听明白了。
以上是各位坛主给我的初步印象,当然,这是在开剑之前的印象。
这次论剑的主题是:当代文学缺少什么?
可以说,这是个没有框架的主题,随你说什么都可以,没有一个标准答案的。谁说都有理。就好比一个无底的大箩筐,你往里面放什么都行。每位坛主都要亮出自己的观点与招数。台下齐刷刷坐着这么多作家与记者,台上的坛主都在短时间内把这个主题说个透彻,颇有些难为的,也就是因为难为,才能见出作家的水平来。
陈忠实头一个“挥剑”他将身子稍向右边斜了斜,那张沧桑的脸舒了一舒,沉声道:“我觉得当代文学缺少思想的深度。”话头一起,自然是要作些解释与注解的,等到一切说就,他那张沧桑的脸难得了绽放了一次笑容,淡淡的,却甚为难得。然后他将身子从右边靠向左边,将目光移向第二位舞剑的坛主呈仲祥。
呈仲祥是搞文学评论的,一开言,说了客气话,说自己是靠作家来养活的云云(后来被一位台下的老听众误认为说错了话)。评论家来说当代文学缺什么,自然是另一番景象了,我心迟讷,只看见他说得疏密有致,浪花四溅,却无法给他归纳一个中心思想,心想:评论家到底不一样,说南道北,却不忘东西兼备。让人听得佩服不已,却抓不住要领。然一细想,又觉得他说着时句句在理。
第三位论剑的是铁凝。她在沉静中开了言:“文学缺少的是谦虚与耐烦”初一听,似有所疑,觉得谦虚与耐烦似乎不应当用在这个主题上。但仔细一推敲,倒也在理。张狂成文必疏离,不耐烦成文必浮躁。也许她说的还有另外一些层面,但我觉得光就这两点就很够意思了。铁凝秀外慧中,说话温文舒缓,我喜欢。
莫言其名同其人颇相符合。他的话不多,出口却惊人:“我觉得文学缺少想象。”他的作品想象力非常丰富,他认为一位作家缺乏了想象力,那么作品便会逊色不少。话不多,却中肯中听,话音一落,复归沉默。莫言,言莫,坐着如一尊菩萨,庄重,沉稳,不苟言笑,却呈儒雅之气。
张平的认真出人意料,一开口便说要破两个例:一是准备了稿件照着读;二是不是说一个主题,而要多说几个。因太注意他读稿时的认真劲儿了,无意间忽视了他讲的内容。在此不好乱添蛇足,只得打住。
张抗抗是杭州的女儿,来到杭州,自然分外亲切,说起话来自然也是熟络有趣的。她说文学缺少的是“钙”这个比喻颇有新意。一个人缺了钙自然骨质疏松,百病丛生;那么文学缺了“钙”自然也是不健全的。故补“钙”对文学来说非常重要。
最后一个轮到鬼子,鬼子的开场白有趣:我的普通话很糟糕,许多人听不懂我讲的话。在座的各位听得懂听不懂我讲的话都不要紧,只要记住有一个人在那里讲着什么就行了。紧接着,他的论点与其他各位坛主的论点迥异其趣,他觉得一个作家只要考虑写出好作品就行了,类似这种“当代文学缺少什么”的主题不必要考虑得太多。
我素来孤陋寡闻,听说有一场“西湖论剑”早就想开开眼见了,心想着大作家们是如何论“文学之剑”的,他们挥舞刀剑的姿态是一定是非常美好的,我要学几招,找一个没人的角落也挥上几挥,算是没有白来。
总算是开了眼界,饱了耳福了。大家到底是大家,其风其范高人一筹。心慕之,向往之,转而一想:还是坐在台下听听的好,免得到了台上,一个疏忽,把剑舞到不该舞到的地方去,总扫人兴。
看戏向来比演戏有趣。
三、卓锡烂柯山
那座属于史籍的烂柯山,终于被我粘在了脚底之下。
晋代那个王质,入山砍柴,途中见有两童子对弈,便把砍柴用的斧头垫在屁股下观起棋来,一局终后,他起身要回家时,发现斧柯(斧柄)都已经烂掉了。回到家时,几经朝代,原先住过的门墙院落早已是千年之后的景象了。俗世所谓“山上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居然被王质谱写了。从此王质不做世间俗人,上山成了仙。这个传说带着仙气,氤氲了一千多年。
似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烂柯山的典故了,以至于弄到最后,一看见樵夫便觉得他是隔代之人。我也很怕一个人入山,万一碰到两个童子对弈,万一忍不住坐下来观起棋来,万一回到家里不见了家人与家园,万一不小心成了仙,岂不糟糕!我始终觉得一个成仙是很不好的一件事。所以烂柯山的典故在我读来,犹如读一页被历史抛弃的碎片。
可一走上烂柯山,尤其是到了石洞里,才觉得烂柯山的典故,非此地莫属。烂柯山原名石室山,因石梁悬挂着,故又名悬室山,石梁如虹,又称石桥山。山在浙江衢州境内。俗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大概指的就是烂柯山了。因了烂柯山海拔只有164米,观其外景,实在是非常普通的一座山,一座小山坡。大江南北,雄伟挺拔或幽邃清逸之山多得不可胜数,像烂柯山这样的山,随处可见,俯仰皆是,只因烂柯山有仙,山是不高,名气却大。国人一说起“烂柯山”没有人不知道的。这是衢州之幸!衢州人之幸!当然也是浙江之幸!浙江人之幸!
烂柯山石洞宽阔深幽,人置其中如入厅堂。南北中空,光线明亮。因了千年之前的王质入山砍樵观棋成仙之故,烂柯山已成了世界著名的围棋胜地,聂卫平、马晓春、李昌镐等人都来过此地游历。现今的石室之内置放着黑白围棋,棋子做得很大,人可坐于其上休息。那天,当那么多作家走进浙西,当地的政府部门特地在洞内安排了几对对弈的童子,远远近近地一对对坐在那里,一招一式,居然也知道守“金角”顾“银边”弃“肚皮”颇有棋仙之风。黑白之理最能体现人的智慧,一局之内,天道存焉。
烂柯山由于出了王质观棋成仙的典故,遂成全国著名的游览胜地。虞喜、谢灵运、孟郊、白居易、刘禹锡、苏东坡、岳飞、辛弃疾、朱熹、陆游、马可•波罗、徐渭、徐霞客、左宗棠、李渔、郁达夫、邓拓、戴念慈等都曾到过此地,并留有题咏。在众多的诗赋当中,我最爱孟郊的烂柯山石桥诗:
仙界一日内,人间千载穷。
双棋未遍局,万物皆为空。
樵客返归路,斧柯烂从风。
唯余石桥在,犹自凌丹虹。
仙界。人间。棋局。虚空。樵客。烂柯。石桥。寂寥。充满了人世间的苍茫与荒芜。时光匆匆,人事忽忽。一转眼,物妄人非,故园难觅。对人生产生了不安定感。陆游有诗曰:“篮舆访客过仙村,千载空余一局存。曳杖不访呼小友,还家便恐见来孙。”他到了烂柯山,见到千载空余一局棋,便慌了,便急着呼友回家,惟恐回家迟了,见到的儿孙早已换过几代了。这样的诗句让人产生恍惚与迷离。人间事如浮云,不经意间便从头顶飞过去了,就连家人、家园都是那么飘忽不定。说不定在某一天,你就会发现自己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再也找不到以前的一切了。只有悲意袭人,只有空茫随身。
所以,我始终觉得,烂柯山的故事一定是文人们编织起来的一个花环,他们将这个花环挂在自己的脖子上,替自己支撑着日渐软弱的理想与抱负。他们怎么也找不到精神家园,找不到精神家人,于是,文人们把自己隐在了后面,让王质作了牺牲,让他成了文人们的精神背景。
烂柯山,我现在喊着你的名字,犹如唤着心爱的恋人。心爱的恋人总如一扇幽深的门,这扇门很难走得进去,却可以在门外想象所有的美好。我此刻就在想象烂柯山的美好里,触摸到了生命的本质——在烂掉世俗生命的斧柄之后,在失去世俗家人与家园之后,文人在精神突围之后,真正回家的路便畅通无阻了。
四、在孔老夫子家里赏月听乐
孔子家庙有两处,北宗孔氏家庙在山东曲阜;南宗孔氏家庙在浙江衢州。衢州旧称西安,因了南宗孔氏家庙在它的府属之内,故此地便自然地成了圣地。
孔氏家庙之南迁是有其历史缘由的。据史书记载:宋建炎二年(1128年),宋高宗赵构南渡时,孔子第四十八世孙孔端友背负孔子和他的夫人亓官之楷木像到了衢州。高宗赐家于衢,同时封他为“衍圣公”另外,在南宋时期受封的还有孔文远、孔万春、孔洙等六代,袭封为衍圣公。故衢州就成了孔氏子孙的第二故乡,人称“东南阙里”南宗孔氏家庙也成了孔氏子孙真正的祖庭。因国乱而将孔庙定在临时居住地,一旦国安家定了,便可将孔庙迁回山东了,这是常情。历史上确有这么一段记录: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元世祖忽必烈召孔子第五十三世孙孔洙赴京,让他载爵回山东曲阜定居并奉祀祖庙。按理说,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呀,高兴都来不及呢。可孔洙以先世的庙墓在衢州为由,不愿回到曲阜去,奏请皇上恩准,把衍圣公爵让位给山东曲阜。元世祖先是惊讶,后是赞叹,夸他“宁违荣而不违亲,此乃真圣人后也。”从此之后,南宗孔氏子孙代有袭封,直到1947年,孔子第七十五世孙孔祥楷,袭封最后一位奉祀官。
作家们一到孔氏家庙门口,孔祥楷先生早就等候在那里了。一照面,孔氏后人果然不同凡响,从容儒雅,举止得当。他带领着我们参观庙内的建筑,讲解着陈列着的孔氏历代的世系及一些人所未知的孔家故往旧事。我们在庙内的崇圣祠、圣泽楼、大成殿、崇圣门内进进出出。在东庑与西庑之间来来回回。还在五支祠、袭封祠、公爵祠内虔诚礼拜。思鲁阁内供奉孔子与夫人的楷木像。我们都请了香,全体对着孔子像鞠了三个躬。我自己还请了孔子像,倒不是想请孔先生指点我如何写文章,而是出于真心,只想让他知道,女人并不都是难养的,隔了几千年后,居然还有一个女人请了他的像恭奉在心里心外。我曾经有专文孔子出妻写过他的一些行状,而到了他的家里,才知道那些话都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了。我就趁机多鞠了一个躬,算是认错。
孔氏家庙内被那些有历史的古柏和银杏覆盖得幽雅静谧。园内黛瓦红墙,楼阁飞檐,长廊曲环,碧草如茵,儒家之气在园内氤氤氲氲洋溢着,蔓延着,浸润着。
暮色四合。我们就在家庙内就餐。就餐之前,孔祥楷先生幽默地对我们说:“现在,请大家到我家去吃饭,不过,吃饭之前,要先请大家题个名,否则,不准吃饭。”大家于笑声之中跨入后园内,那里早已摆放着文房四宝,儒气弥漫着,当我提起那管毛笔时,突然觉得孔老先生就站在旁边,笑咪咪地看着我。待我放下笔,定晴一看,原来是葛德瑞先生。
就在那个花园式的庭院内,置放着许多桌椅。我们就在那些桌椅上吃饭。吃的是盒饭。孔老先生那个时候不知道有没有盒饭。我们现在吃着盒饭,想念着他,觉得世事如风。先生早已已矣,而我们居然在他家里吃饭!
月亮升起来了。那个亭子顶上停着一只美丽的孔雀。墙壁边角不时地传来一两声公鸡的叫声,原以为是墙外住户家养着的,谁知却是精心安排的。这样的安排是精心的,令人欣喜的。
无法想象,在孔子家庙内还会有这么好的一场音乐会!而且在有月的晚上。
更无法想象的是,这里的灯光设计别有天地。楼前有一个大大的舞台似的平台。平台外面有一个池子。池子的四周岸上都有小小平台候着。池子头上泊着一艘小舟,原以为作为摆设用的,其实是派用场的。
我们随意舒适地坐在有草坪的椅子上,吃着当地的土特产,喝着开化龙顶茶,仰头能见月亮与星星。音乐会开始了。灯光开始变幻。或明或暗忽左忽右,均能看出设计者的匠心是独运的。演员们或在楼前的平台上演奏或演唱,或在池子四周岸上站着或坐着演唱。演奏乐器有笙、古筝、钢琴、二胡,还有琵琶。弹琵琶的女子坐于小舟当中,有船工缓缓地在池子里划动着。一束淡淡地光洒在弹琵琶的女子身上,她优雅从容地弹奏着春江花月夜。那感觉真是好。在那样的月夜,另有女子用古筝弹奏着高山流水,倒颇符合文人的趣味。
在孔子家庙内赏月听乐,此乃人间乐事。我一介小女子居然能够亲聆,这恐怕是孔老先生想都没有想过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这事太奢侈了。有点觉得对不起孔老先生。我知道,女人进他的家门,他会不高兴的,更何况还在他家赏月听乐呢!
不过,我的生命里再也不会有第二次这样美妙的经历了。我珍惜并感激着。
五、钱塘江之源
非常奇怪,我在钱塘江边生活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居然一次都没有想过钱塘江的源头在哪里。其实,如此地疏忽事物的源头是不应该的。凡事得想想源头,更何况饮水更需思源呢!
今年秋天,随浙江作家节“走进浙西”作家采访团到了衢州境内的开化县,才知道钱塘江的源头在那里,便想探一探这个源头。好在日程表上有安排,到了衢州的第二天就去钱塘江的源头探险。钱塘江源头,地处浙、赣、皖三省四县的结合部,北靠黄山,东邻千岛湖,西临三清山。目前,以钱塘江源头及森林旅游和地域文化为主题,形成为国家级的森林公园。据导游介绍,森林公园里有四大景区(莲花塘景区、卓马坑景区、水湖景区和枫楼景区)。另有31处景点,这些景点处于陕谷陡坡、叠嶂峰峦之中,或躲在嶙峋的岩崖或变幻的云雾之间。一旦云开日出,整座公园山象万千,古木森列,云影天光,景色怡人。
听说山上的木本植物达700多种,当时正闲着,就想一一数它一数,尚未数到十种,猛听得导游说山上有兽类40余种,吓了一大跳,山上有这么多动物,岂不危险!四处张望之下,惟听得林间鸟呜虫叫的,并没有闻到一丝丝动物的声音,也就将一颗忐忐忑忑的心放了下来。好久没有在林中听鸟叫的声音了,这山上有两种鸟最为有名,一种叫红嘴相思鸟,一种叫红嘴兰鹊。前一种鸟一定是多情鸟了,取名“相思”一张嘴又是红色的,便多了一份浪漫与绮丽;后一种鸟虽说也长得一副红嘴,却没有相思之名,倒有一个“兰鹊”之美称,想必是鸟中之雅类了。就想看一看长着红嘴的这两种鸟。真有鸟大树枝上跳来跳去,可就是没有长着红嘴儿的。
很快地就到了钱塘江的源头。如果光从一个源头来讲,颇有点令人失望,浩浩荡荡一支钱塘江,其源头竟然如此之一般!看上去,跟任何狭谷里的溪水一样,就那么细细的一条,真想象不出,钱塘江是怎样被它汇合而成的!
想喝一口钱塘江源头的水,又怕被人笑话,因了当时手里正好拿着一瓶矿泉水。也想站在那里拍一张照片,作个纪念,总算是到过钱塘江之源头了!惜乎当时手头没有照相机。情绪有些怏怏然。回到下车的地方,坐在村贩当中,持一把“无我茶会”上发来的扇子取凉,被一位摄影记者偷拍了下来。杂在那么卖土特产的村民当时,我居然持一把扇子悠然自得地扇着,也是山上一大风景了。
回到杭州,站在钱塘江边,想起我曾经到过它的源头,感觉像是做了一个梦。我对那个源头的印象是含糊不清的,有人问我:钱塘江源头气派吗?我当时没有回答。倒让我想起“瓯江”的源头,也是浅浅湿湿的,一小个水潭,清清亮亮的,也让人想象不出它是一支大江的源头。是否所有河流或江海的源头都是如此?都是如此地不气派?
是的,凡是源头,都是普通的,平凡的,都是那么不起眼的,犹如母亲。但就是因为如此普通而又平凡的源头,才汇成了江河与大海!其博大与浩瀚,一如母亲的胸襟!
站在那个源头,我茫然过。而当我回到了钱塘江的下游时,我明白了我生命的源头在哪里!
现在,我想起钱塘江源头那一支细细的水,突然后悔当时没有喝上一口。
一滴菩提杨枝水,许能醒我一世昏朦心呢!
六、在黄泥塘“金钉子”剖面园区找笔石
我是个石痴。哪里有好石,便想去哪里看石头。一到常山,就听说了黄泥塘“金钉子”剖面园区有笔石。
这个园区处在距离县城5公里之遥的天马镇黄泥塘村。村极普通,因了“金钉子”而闻了名。据旅游手册介绍,这个园区是以早中奥陶纪地层剖面和保存完好的笔石和牙形剌动物群化石为特色,再现了距今4。35亿—5。1亿年间地球海洋环境和生物群的演变历史,是我国获得国际地科联组织确认的首枚“金钉子”具有极高的地学科考价值,被誉为“地质史上的活教材。”
车到黄泥塘,天正欲雨。撑了一会儿伞,雨停了。大家纷纷到剖面层去看那么久的历史遗留下来的东西。我最感兴趣当然是笔石。一开始,不知道什么叫笔石。满眼看过去,都是一样的石头:似乎比任何地方的石头都要差,稍作轻敲,便要碎掉,这样的石头也有收藏价值?我家里的哪块石头都比这里的石头好啊!后经高人指点,说把这样的石头敲开来,里面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