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纷争,于是,语文课程标准里的相关条文便成了大家为自己辩护的最有力的依据。但是,我们又往往只是看到相关条文的表面,并没有抓住其本质。怎样评价一堂语文课的优劣依然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学校的这次公开课竞赛就再一次集体陷入“只看热闹,不懂门道”的怪圈。
一 制度设计不科学不合理
作为比赛“民主、公平”是最基本的原则。我们对“民主”方面没有疑问。但是,抽签选教学内容和闭卷备课等制度设计仅仅是形式,没有实现真正的公平与公正。
我们知道,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基础学科,绝非只是对某些课文进行解读那么简单的事情。而这次比赛,所有选手都拘谨在阅读教学上,课堂类型没有呈现多样化特征。口语交际、写作、语文综合实践等都没有涉及到。我们估计,这是学校负责领导并没有事先提供选择的结果。选题的过于单一,很难考查教师的真正实力。如同语文考试的作文命题一样,要面向全体考生,要让每个考生都有话说,更要让优秀考生脱颖而出是一个道理。
“闭卷备课”完全就是形式主义。语文课本和教学参考书十几年没有任何改动,不少老师对所有课本的备课要求都是早有准备了。特别是“按教学进度”选课,更是大大缩小了被选课文的范围。参赛选手早就把可能选中的篇目备好教案了。“不能带有关资料入场”就只能是口号和形式了。选手完全可以凭记忆默写教案,因此,教师的创造性根本没有体现。校内比赛,如果备课与上课时间的间隔过长,产生的问题也很多的。特别要明确指出的是:多媒体教学的教案设计并不是在“双规”内完成,网络下载的课件没有“备学生”从某选手与学生交谈的语言过分书面化就可以看穿这一点。我们应该知道:课堂教学是生成性的,真实的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过程。绝对不应该让教师通过预先设计得天衣无缝的课件程序,把学生一个个往里拖。下课了也不罢休,把学生往死里拖。
2011版新语文课程标准(2012年秋季学期实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要聚焦于“语言文字的运用”要突出“实践性”和“综合性”必须紧紧围绕这个核心,教学的种种举措和行为都应指向这个核心。所以,我们不要把多媒体当神物,使用不当,它还是魔鬼呢。如果过多的使用多媒体,学生的图象识别能力提高了,思维却往拼贴式、碎片化发展,文字感差了。这就与“文字能力是语文学习的根本”的新课标精神是背道而驰的。说白了,我们的语文公开课往往不是语文课,仅仅是表演、作秀!
今年2月,新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客观、公开指出:“教材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老师。老师要是有水平,随便拿一份报纸,一篇文章,可以把‘语文现象’讲清楚,学生也爱听、、、、、、没有一通百通的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设计教案。”温儒敏还特别强烈的批评了不少语文老师按照教参或光盘提供的教案去教的行为,没有任何的针对性,非常的僵化。温儒敏还明确指出:应正确认识和处理“学”与“教”的关系。不能首先考虑这一课如何“讲”那一课如何“表演”应将学生的“如何学”放在第一位,让学生掌握这一阶段应该学到的内容,并且学到语文学习和运用的方法。 我们这次语文公开课比赛就非常明显的存在这样的问题。悲哀的是没有一个领导和老师发现,居然还赞不绝口。
二 评委们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够准确
评委们对选手参赛的打分情况我们无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