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笔趣看 www.biqukan.co,最快更新淡菊如烟文集最新章节!

      (一)走近东北

    我,出生长江之边,黄海之滨,也算是约定意义上的南方人吧。东北,在我的印象中就是地图上的那块“鸡头”在我的心中,它是那么的遥远,却有那么一片风景总在脑海中浮现——广袤的黑土地、大片的红高粱、无垠的青纱帐,还有冬日里皑皑的积雪和晶莹的冰雕。尽管遥远与模糊,却总也挥之不去,深深地吸引着我,在无数个清幽的梦境里召唤着我当我正真踏上这块土地,呼吸到这里的空气,才感觉东北超越想象的美丽与魅力。

    火车从泰州出发,夏日的午后,艳阳在田野上跳跃,洒下一路金光。趴在卧铺上,枕着火车欢快的节奏,看窗外变化的、飞逝的图画。一片片大大小小的庄稼地、一棵棵高高矮矮的树木,一幢幢灰白错落的房子,像快速切换的幻灯片在眼前翻飞,在阳光里静默,在风声里给旅客们呈现一道道风景。或许这就是我特别喜欢坐火车的原因的吧,拒绝车厢里的欢闹,用宁静的心去接纳窗外流动的风景,仿佛自己也漂浮在那片流动的色彩里,远离了世俗的尘烟,穿梭在一片奇异的感觉里。

    火车途经秦皇岛、北京、天津,直到第二天下午才驶进东北平原。车窗外,视野一片开阔,一大片、一大片的玉米地(或许是高粱地)一碧千里,一座座散落的村子(东北叫屯儿吧)被环绕在绿树丛中,被环抱在小河的弯弯的溪流中,在阳光的流泻里涂抹着生命的色彩。我不禁想象起电影里的画面:树荫下的妇人们正纳着鞋底,墙角下的东北汉子抿着高粱酒,眯缝眼睛看着穿梭在树荫下的孩子们和黑狗们,不时瞟几眼那些婆娘们——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惬意与悠闲,似乎无论什么都无法改变那旮旯里的宁静、自在载着我的遐想和向往,火车在下午三点多钟缓缓驶进长春站,把我们留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坐在长春“地导”安排的旅游车上,望着窗外这座古老的省城,双眼努力猎取着一个个崭新的镜头。没有看到想象中的俄罗斯风格建筑,没有看到林立的现代化高楼大厦,也没有看到古老的城墙和伪满的皇宫,更没看到层叠的高架桥和穿梭的车流。只是觉得房子不高,车子不挤,道路很宽,树木很多,没有尽显繁华,倒是清新宜人。哦,这就是东北,就是长春!一个叫人舒坦,令人遐想的地方!

    (二)东北的风

    当汽车不紧不慢地驶进东北师范大学,当我们踏上东北师大那片被文化覆荫、知识熏陶的校园,迎面扑来的是的东北大地上流转的风。啊,那般的清新,那般的凉爽,那般的馨香!风从“静湖”的荷塘里飘来,携着湖边垂柳依依的风情,携着白桦脉脉的目光,携着东北黑土地的芳香,扑面而来,给疲惫的客人们一场别致的沐浴,洗去尘土、汗渍和疲惫。真没想到,这里这么舒爽!我们所住的留学生公寓里没有空调,没有凉席,热水要到晚上八点才开始供应。可是,东北的风把每个人吹得干干爽爽,轻轻松松,!要此刻在南方家乡,非得钻进淋浴房才能洗去二十几个小时的汗渍、尘垢,非得站在空调前才能吹散心中的燥热。东北的风让夏季不再炎热,让心情不再烦躁。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这群教师就在东北师大学习、生活,听教授讲座,写学习随感。每天傍晚在校园里漫步,看大学生们学习、散步、锻炼、谈恋爱,感受风中的年轻与活力;每天穿越静静的白桦林,不时看到非洲的、中东的留学生,穿着厚厚的“袍子”在风中竖起一道道风景;每天都去“静湖”看荷花一天天绽放,把风熏得香香的;每天盖着棉被睡觉,直到阳光和风把我们叫醒从来没有一个夏季让我如此惬意,只是因为,东北的风太爽,太叫人留恋!

    (三)东北的菜

    在来东北前,我就向往着电视小品里常说的东北菜:猪肉炖粉条、豆包儿还有酸菜。不过,在东北的一周里却没吃到这些我印象中的东北菜。说实话,东北饭菜的口味没给我留下太多好印象,饭煮得很烂,甚至像厚粥。菜比较杂,什么都搅和在一起炒,不太讲究色泽和谐、营养搭配。但是,这里的饭菜量特别足,都是大碗大碗往桌上端,最后桌上总挤得满满的,叠得高高的,有着北方人大碗喝酒,大碗吃肉的慷慨,不像南方人,八碗八碟,总是那么精巧细致,菜装在碗里倒更像盘子的装饰。最让我回味的是东北的馒头和大饼,每天早晨都有一大盘实心馒头,很筋道,有嚼劲,一个馒头就点稀饭就能撑到中午,很是实在。南方的馒头像面包似的松软,酵母把面发得膨胀,吃到肚子里不太顶饿。每天晚上都能吃到一种烙饼,碗口大一个,切成四块,整齐地摆在盘子里。一人可以吃到好几块,没有葱花,也没有鸡蛋,好像就是面粉搁水烙成的,吃在嘴里却分外的筋道,有着面粉的原味,甚至能感受到泥土的馨香,一如东北的馒头一样实在、原味。

    在长春的最后一天,导游把我们带到一个叫“向阳屯”的特色饭店,饭店门口挂着一排红灯笼还有一串串鲜红的辣椒和金黄的玉米,门檐上画着大朵大朵盛开的向日葵,整一饭店初见仿佛是一户农家。走进去,那可叫我们打开眼界了。服务员穿着一色的六七十年代的乡土服饰,女服务员扎着红头巾,穿着大红大绿的偏襟衫,黑布鞋。男服务员则是白土布对襟褂,黑色宽腰裤,一个个显得质朴、能干。踏进饭店,仿佛穿越时光隧道重回到六七十年代,回到“文革”时期。一楼是“第一生产队”二楼就是二队了,我们在“第三生产队”用餐。沿着木楼梯拾级而上,楼梯口、走廊都摆放着那个年代使用的农具、生活用品。匍匐的木犁,那光亮的犁把,牵引出老黄牛耕耘的身影;斑驳的水车,脱落的齿板依然能牵引出一番乡村的清凉;墙壁上的那顶褪色草帽,依稀可见一丛向日葵和“党是阳光我是花”的字样;一张张发黄的“文革”时期的报纸,告诉今人那个时代的运动场面;一幅幅夸张诙谐的漫画,折射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每一个包间的布置都别具一格,一间间的包房如同某个的农村公社,有村长家,大队会计家,妇女主任家,有钱串子家,王寡妇家等等,还有“广播站”“猎户”“劳改大队”等。各色标语、口号、漫画张贴在四面墙上。漫画中主人公的名字像东北的馒头“有嚼劲”有得咀嚼,有“事后不留活口,宰草必须除根”的见义勇为标兵“夏思守”(谐音)“红花还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