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我还是要谨记的,因此如此般去做就称之为“于细因果无放逸”。
什么是灌顶?真正的灌顶是指自己的身语意得到自在,若未得到自在则没有得到真实灌顶。在与上师无二无别的境界中接受灌顶——并没有一个外在的上师,自心与上师是相融无别的。
上师是严厉的对境!哪怕刹那让上师欢喜,胜不共悉地一生金刚持的果位都很容易得到。依教奉行,哪怕上师让他天天去扫卫生间,都能得到胜不共的悉地!如果刹那让上师不悦意,那么种种不欲甚至堕地狱之因,都已经具足了!违背了上师教言就要忏悔!一旦违背真的是很难忏悔清净的。你们大众要谨慎!
要听上师的话!口里说着我要皈依,空口却不依教奉行是无法做到皈依的,只是欺骗!临终之时再害怕,此时晚矣!临终审判时只有恶业,谎言了多少?偷盗了多少?杀生了多少?已经关闭了来世之门。得到一个人身却没有具义,会懊悔的!能得到人身,并非是一世。人身一失,千劫万劫很难再得到的!
喇嘛仁波切经常如是宣讲:“吾所宣之法希望大众回去实修!如果不实修,对你们的相续没有任何意义!”法要融入相续,希望你们一定要实修!在此感激大家!我也经常教诫弟子:“所宣之法一定要实修!”但是当我讲完法以后,很多弟子离开经堂穿鞋的时候,把鞋穿上却把法丢在这里。我很累。
有些出家人很多年得到的法及遇到的上师很多,也接受过很多灌顶和窍诀,但是相续中仍然没有生起过一点觉受和证悟。并非上师没有加持,也并非法不殊胜,而是没有实修,法与自相续未相融之故。只要实修任何一个法都能成佛。如理实修,对治贪嗔痴妄念,减少并熄灭贪嗔痴妄念就称之为法纳入心相续。
修法未获圆满加持的原因是:第一没有精进修行;第二没有很好地以信心祈祷上师。修上师瑜伽时最重要的是以信心祈祷上师加持!如果有信心,白天晚上都会显现上师。要精进修上师瑜伽,增长信心!修到何时能成就?能做到生死自在?上师什么时候都在你们面前,你就获得上师的圆满加持,成就了。
作为一个弟子或修行者,应该如同铁匠打铁所用的铁砧。热的铁也在铁砧上面捶炼,冷的铁也在铁砧上面捶炼,温和的也在铁砧上面捶炼,大的铁锤在铁砧上面捶炼,小的铁锤也在铁砧上面捶炼总之种种器具在铁砧上捶炼,铁砧都没有任何反应。作为一个弟子一个修行者,应该如同铁砧般承担和忍受一切。
何谓传承?上师相续之加持和弟子相续相融,在心中从未间断,此就称为传承或称为传承未间断。真正的传承安立于大悲和加持之上。因喇嘛仁波切密意及功德加持、迁移并融入我的相续之故,具缘弟子都能在我面前见到喇嘛仁波切之相,以及虹光身和金刚持等殊胜之相,此就称为传承、称为传承未间断。
亚青寺的传承是上师与弟子之间密意从未间断,上师与弟子密意相融,而并非像人与人之间传递话语般。大家要认识、领悟这一点。
时时不要忘记死亡。每个人都会到阎罗王那里报到的。临终之时再谨慎是无法做到谨慎的,临终之时会疯狂、恐惧的,现在就应该谨慎。殊胜的上师和法都遇到了,具义的人身也获得了,要好好修持。最终要以欢喜心迎接死亡。
虽然往昔所造的恶业会令你堕入地狱,经历无数劫的痛苦,但若把修行中的一次头痛转为道用,则能消除往昔恶业的异熟果报。一切菩萨在修道之中都有障碍,但这些障碍反而会成为他们增上修行功德之助伴,会促使他们更加精进地行持善法。
自己在修法中不被懈怠、懒惰所缚,断除这些过患的利鞭就是死亡无常!时时观想死亡:死亡会不会今晚出现?死亡会不会明天出现?现在就要修持正法、迎接死亡。
如果我们的发心更宽广一些,出发点更无私一些,那我们就更能获得佛法的力量和加持。
同样的,互相之间应该恭敬顶礼祈祷,你们也不会堕入低处,是往上增盛的。因此希望大众互相和合团结,对上恭敬,对下谦卑。对上不能嫉妒,对下无有傲慢,就会越来越安乐。
总摄无量诸法门,唯依上师获成就。只有修持上师瑜伽,方能于过去、现在、未来,自心恒时与上师密意融无别,永不分离。
若能如理修持历代传承祖师清净传承所赐之教言和窍诀,既能清净外之所现之境界,也能于法性中清净内之能执之心,从而认识光明自之本面和三世诸佛大悲之密意,与上师密意相应,证悟实相而获得解脱。
修法首先需要选择与自己具宿缘的具德上师,依根机选择相应法门。
上师已证悟法身,以无缘大悲菩提心任运呈现化身利益众生。上师之本体犹如皎洁之明月,不同根机之信众如迥异之水境。千江有水千江月,显现之上师虽千差万别,但其本体却为一切上师本体和事业之总集,并无形象及生灭之变化。因此,在上师之外并非另外还有一位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或者名号不同的活佛。
初学者或者次第修行者不论修习本尊、窍诀或者念修时,都应护持自心与上师无二的状态。这就是外相上师瑜伽的修法。
在自心的本面中,忆念上师的形象,也就是说,在外境中有一个观想的上师形象,同时自己在内心中也忆念着上师。此时忆念上师的这个念头和外在形象的上师是无法区分的,如此,当下就称为内依止上师而修。这就是内相上师瑜伽的修法。
这个修的快不快,不是这个法殊胜不殊胜,不是的!是自己的缘分深不深,这个区别再自己修法。
所有的上师们都是佛的幻化身来救度众生的!功德都是一样的!弟子自己的缘分有没有?我们自己来确定。跟自己有缘分上师的话,有加持力!自己成就得快!这个上师是殊胜,那个上师是不殊胜,这个样子不是的!都是要看自己的根器、自己的缘分。根器跟缘分是一样意思的。自己以前跟这个上师缘分深一点的话,自己要跟这个上师修,这个成就得快。这个缘分有没有,大家怎么来观察?缘分有没有在自己的信心来看,信心来观察。跟哪位上师自己信心很深的话,这个是你有缘的上师。再有些时候,可以打卦啊,看自己的做梦,要观察跟这个上师有没有缘分。这个要自己做梦啊,打卦啊,自己最重要是要依靠信心。信心是很深的一个信心的话,这个是自己的真正的根本上师!可以当成根本上师。但你们对上师都不要分别、不要分别。
祈祷上师是不是自己有个所欲、为满足这个所欲而祈祷上师?是不是这样?
祈请自己所欲、所求之事情尽快实现,就是祈祷。当心未入正法或心生非法恶念之时,就应该祈祷上师:“大恩根本上师遍知!如今我相续生起非法之念,请您大悲加持!消除相续生起的哪怕是一刹那的恶念!”遇到任何善恶、苦乐、贤劣、贵贱等种种状况,唯有祈祷上师。
祈祷指的是在诸佛菩萨及上师面前表白或祈请赐予自己所欲求的一切。当生起恶念时,祈请大恩根本上师赐予加持,消除此恶念;当生起善念时,此是大恩根本上师您的加持。口中念诵祈祷文,心中随文作意,这就是祈祷。
我们祈祷上师时应该认识到:上师为九宝之尊、三宝之总集。上师身为僧、语为法、意为佛。一切所作皆为上师之大悲加持。白天观想上师在梵顶,夜间观想上师在心间,走路观想上师在右肩,享用食物时观想上师在喉间。此为祈祷上师的殊胜窍诀,希望大家不舍此窍诀并作实修,一生一世便能证得金刚持的果位。
在前方虚空中观想具有十万花瓣的莲花中,有一日月垫,垫上坐着自己的根本上师,面相为上师,但本体与莲花生大师、龙萨娘波、阿弥陀佛等无二无别,具大悲、智慧、救度一切众生之力,这一切都要现量出现在自己前方。祈祷上师加持融入自相续,祈祷上师加持自心行于法,法行于正道,消除行道惑,幻化显智慧。
观想皈依境时,将上师栩栩如生地观想在自己对面上方的虚空中,挚诚祈祷。初学者难以清晰地观想皈依境,可以从下而上逐层观想,如莲花茎、莲花瓣、日月垫、上师跏趺坐、双手结定印、身著三乘三袈裟这样渐次观修。
在打坐之时也要如理祈祷,不能仅仅口中念诵“上师遍知、上师遍知”。这样祈祷没有任何意义。祈祷之前要知道上师是谁?为什么要祈祷?上师之遍知是指什么?这些法义都要通达明了而去祈祷,否则得不到任何加持。
如果仅仅是口中呼唤“遍知!遍知!一切诸佛总集大恩上师遍知!”,眼睛却东张西望,耳朵听闻其它杂音、意识也同样地散乱。这样去祈祷没有任何意义,也不会得到任何加持。
祈祷上师时并非仅仅口中念诵“上师遍知、上师遍知”,而是全神贯注专注于上师,如同意根被上师夺走,自心无法从上师处收回,这样一种状态中祈祷。祈祷之时忆念上师的恩德、大悲心和加持,并想到自己是低劣的修行者。
观想上师时,身双手合十恭敬端坐,语念诵祈祷文,心要祈祷上师此刻赐予金刚身语意之加持,加持自相续此刻心入法、法入道、道中除迷乱,直至生起汗毛竖立、热泪盈眶这样的恭敬心。
仅仅口头念诵几遍祈祷文非为祈祷上师。念诵祈祷文的同时,一定要发自内心地呼唤、祈祷上师,如是方为真正的祈祷上师。
先要认识上师是佛、视师如佛,之后再祈祷上师加持自然得到了上师的大悲加持,自相续就会和以前不一样。这就是上师的大恩德、大加持所在。
加持并非是上师摸摸你的头,而是指反观自心、祈祷上师,上师的大悲加持融入自相续:充满如火般炽盛烦恼的坚硬相续会变得调柔,贪嗔痴烦恼都不像以前那么炽盛,也逐步生起信心、出离心和菩提心,这就称之为上师的大悲加持融入自相续。
唯有祈祷上师加持,才能对治自心相续;只有上师的加持才能令自心入法。因为上师是大恩者、大慈大悲者、大力量者、大加持者,除了祈祷上师、依赖上师和皈依上师无有任何办法。
祈祷之时要祈祷上师在此刻此垫上加持自心入法、法入道、道中除迷乱,自相续得以清净。祈祷上师加持自心入法,要反观自心到底如不如法。若不祈祷上师加持,很难做到心入法。如果没有反观自己,只是坐在那里,你的心能如法吗?是无法如法的。
上述的教言,虽然内容复杂,可操作必须记下来的东西很多,但我听懂了至少两个中心思想。
第一个,上师或者说最根本师,不管他是什么样的长相或者地位,那具备佛法的人,就是佛的化身,弟子至少应该这样看待上师。因为他在教法上,与佛无别。
第二个体会是,祈祷上师加持,与我们汉传佛教祈祷菩萨保佑,是一个意思,因为我们与菩萨的心是可以相交的,那么,我们与上师的心灵交流就会更容易。
一千多年前,大师创立净土法门时,也觉得,以此末法时代,靠自己的力量趣入佛道,太难了。只有祈祷佛的加持,才有可能往生西方。
此心同,此理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