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模拟人生》个人电脑版的开发基本上可以说是一番风顺。
    一方面是小爱对于游戏的整体把控力很不错,两个人配合也不错,另一方面则是两个人不必面对什么劳什子投资人。
    不必根据那些根本就不懂游戏的人瞎说而制作游戏。
    不过,虽然总体框架已经搭建了起来,但是填充内容就需要耗费功夫了。
    电视总不能只有一个造型吧,沙发总不能只有布艺沙发吧。
    各种物品多样性的填充,可以说是一个天坑。
    小艺伎画到手软,高桥添加也添加到手软。
    甚至,高桥都有点想将这些细节的物品打包,在游戏本体发售之后,再卖一款拓展包。
    倒不是说高桥有多心黑,钻入到钱眼中了。
    而是因为游戏的容量已经不小了。
    现在正是光驱和软盘交替换代的时候,已经制作出来的部分,如果灌入三点五寸软盘中,经过压缩之后,至少也要二十块软盘。
    当然,与之相比光盘一张几百兆的容量就要高许多了,一张光盘就能放下现在的游戏,看起来也不是很寒酸了。
    当然了,除了这些细枝末节的地方,最主要的地方还在于游戏角色的AI。
    毕竟,选择购买这款游戏的玩家,总不想和一群智障互动吧。
    而且,还有最关键的一点——语言。
    作为一款模仿社交生活的游戏,语言这个要素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现在的硬件却不足以支持录入那么多短语。
    需要知道的是,人们接触越多的东西,人们对它就是越敏感,稍微有一些细小的问题,就会快速的发现,从而产生一种脱离感。
    如果在《模拟人生》电脑版上面使用真实的语音,效果一定不会很好。
    使用官方口音显得太死板。
    而如果使用某个地方的方言,某种特定的方言,又不是所有人都会喜欢。
    再加上让人想死的短语数量限制。
    想要让《模拟人生》有一个比较好的游戏体验,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创造一种新的语言,一种没有人听过的语言。
    因为没有人听过,因为不是日常使用,所以并不会产生脱离感。
    但是,这种并非日常使用的语言,也要有逻辑。
    而不是草率的使用嘴里含着袜子一般的含糊声音就能糊弄过去的。
    而只熟悉日语,正在学习汉语和英语的小爱不是一个语言专家,母语是汉语,会使用日语和英语的高桥,同样也不是一个专家。
    两个人面面相觑,思索了一下,决定还是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那么,去哪里找专业的人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