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帝曹叡(206年-239年1月22日),字元仲,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魏文帝曹丕长子,母文昭皇后甄氏,三国时期曹魏第二位皇帝,公元226年-239年在位。
    曹叡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氏“三祖”
    ,文学成就不及曹操、曹丕。
    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其散文二卷、乐府诗十余首。
    黄初七年(226年)五月即位,在位期间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颇有建树。
    然而统治后期,大兴土木,耽于享乐。
    景初二年(238年),曹叡病逝于洛阳,时年三十四岁,庙号烈祖,谥号明皇帝,葬于高平陵。
    因其临终前托孤不当,导致后来朝政动荡。
    曹叡从小得到祖父曹操的喜爱,常令他在左右。
    曹叡年幼聪慧,曹操觉得他异于寻常,说:“你可以继任我第三代的基业了。”
    在朝会宴席上,也经常叫他与侍中近臣并列。
    曹叡好学多识,对律法特别留意。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继位魏王。
    曹叡十五岁,被汉献帝封为武德侯。
    黄初二年(221年),封齐公。
    由于生母甄氏冒犯了父亲曹丕被杀,曹叡被贬为平原侯。
    [2]
    黄初三年(222年),封为平原王。
    在立储一事上,作为长子的曹叡并没有得到父亲的青睐。
    先前文帝登基时,特别宠爱皇子曹霖,旁敲侧击地询问安国亭侯卫臻:“平原侯怎么样?”
    卫臻称曹叡才德兼备,而闭口不言其他。
    [4]
    后文帝因其皇后郭氏无子,诏令曹叡过继给郭皇后。
    但曹叡因生母死非善终,内心愤愤不平。
    后来不得已,开始恭敬地侍奉郭后,每日早晚都往皇后宫中定省问安。
    郭后也因自己无子,对曹叡更加慈爱。
    文帝认为曹叡先前既有不满,便想立旧妾徐姬之子京兆王曹礼为嗣,故太子之位始终未定。
    [5]
    曹叡在自己府中,往来的家臣官吏、师长朋友,一律选取品行正直的人充当,互相匡扶,勉励矫正。
    处理事务时小心谨慎,避免遭到责罚。
    侍奉文帝和郭后十分孝顺,以此博取文帝的欢心。
    [6]
    据野史魏末传记载,曹叡一次随文帝狩猎,见到母子两鹿。
    文帝射杀了鹿母,命令曹叡射杀子鹿,曹叡不从,说:“陛下已经杀掉了母鹿,臣实在不忍心再杀掉它的孩子。”
    说完哭泣不已。
    文帝于是放下弓箭,深感惊奇,而确定了立曹叡为太子的心意。
    [7]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